《柳叶刀》放毒,纵论人菌共生~ | 热心肠日报
今天是第463期日报。
Lancet:吃透人菌共进化,始得健康良处方!(必读综述)
Lancet[IF:47.831]
① 脊椎动物与菌群共进化并形成生态系统,前者从自然环境中输入微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活史可塑性;② 适应性免疫系统的主要工作,可能是在阻击破坏生态系统的病原体之外,“照料”好共生菌群;③ 免疫系统、代谢、能量收集、生长和肠-脑轴通过菌群紧密地链接在一起;④ 对菌群-人类共生关系的理解,将对全球化和经济快速转型背景下的公共卫生产生巨大的影响;⑤ 降低对抗炎症治疗、抗生素和疫苗的依赖性,或许会降低精神、炎症和传染性疾病的发生。
Evolution, human-microbe interactions, and life history plasticity
2017-07-29 DOI: 10.1016/S0140-6736(17)30566-4
Nature Reviews:哪些早期因素影响过敏发生?(必读综述)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IF:39.932]
① 出生后首月接触的环境因素影响过敏风险;② 常见食物过敏源有花生、牛奶、鸡蛋,吸入性过敏源有花粉、动物皮屑、尘螨、蟑螂、真菌;③ 皮肤抗原暴露引起Th2细胞反应导致变应性致敏,肠道粘膜抗原暴露更易诱导耐受性反应;④ 生命早期较早地接触抗原,与较低的过敏风险相关;⑤ 许多细菌可通过限制Th2型细胞因子(IL-4、IL-13)或刺激B细胞的MYD88信号控制循环IgE水平。⑥ 早期感染不同病原体,可恶化过敏性疾病,也可促进免疫耐受。
Early life factors that affect allergy development
2017-08-01 DOI: 10.1038/nri.2017.39
JIM:“妈妈菌群好,宝宝过敏少”是真的么?(综述)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IF:7.598]
① 孕妇菌群对后代免疫发育的重要性越来越明确,胎儿可能在子宫内就与菌群接触;② 婴儿通过阴道顺产和母乳喂养获取母体菌群,这是否起到免疫调节效应尚未明确;③ 等级不高数量也不多的证据表明,产前补充益生菌或可预防婴儿湿疹,但产后似乎无效;④ 孕期接触农场环境或降低后代过敏风险,孕期抗生素使用则与后代哮喘风险增加相关;⑤ 了解围产期母亲菌群和免疫调节因子传给后代的方式及免疫发育的机制,可帮助寻找对抗儿童过敏的有效预防措施。
The mother-offspring dyad: microbial transmission, immune interactions and allergy development
2017-07-20 DOI: 10.1111/joim.12652
Microbiome:晚发性败血症早产儿的菌群特征
Microbiome[IF:8.496]
① 对7名患晚发性败血症(LOS)的早产新生儿及28名健康对照的粪便样本进行分析;② LOS的血液培养中分离出的细菌通常与肠道菌群中的优势菌属一致;③ 长期监测早产儿肠道菌群群落类型(PGCT)发现,对照组婴儿PGCT数量上升,双歧杆菌为优势菌的PGCT6型菌群仅在对照组出现;④ 诊断时和7天后LOS和对照组婴儿间代谢产物有差异,双歧杆菌与对照组代谢产物(棉子糖、蔗糖、乙酸等)正相关;⑤ 早产婴儿肠道的发育和保护与低聚糖和有益细菌的上升相关。
Longitudinal development of the gut microbiome and metabolome in preterm neonates with late onset sepsis and healthy controls
2017-07-12 DOI: 10.1186/s40168-017-0295-1
FP:小心人工甜味三氯蔗糖,伤菌促炎症!
Frontiers in Physiology[IF:4.134]
① 三氯蔗糖是使用最广泛的人工甜味剂,可改变肠道菌群,其对健康的影响备受争议;② C57BL/6雄性小鼠通过饮用水添加三氯蔗糖,干预6个月;③ 疣微菌科瘤胃球菌属丰度增加,链球菌科链球菌、Dehalobacteriaceae Dehalobacterium, 毛螺菌科Anaerostipes和瘤胃球菌属丰度降低;④ 细菌促炎基因富集,粪便代谢物紊乱,小鼠肝脏促炎基因表达提高;⑤ 在人体每日允许摄入量范围内,6个月的三氯蔗糖摄入可能通过肠道菌群失调而增加发生组织炎症的风险。
Gut microbiome response to sucralose and its potential role in inducing liver inflammation in mice
2017-07-24 DOI: 10.3389/fphys.2017.00487
SR:唾液菌群或可预示口腔癌症
Scientific Reports[IF:4.259]
① 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的肿瘤和非肿瘤组织菌群不同,菌群可作为生理本质变化的潜在生物标记物;② 纳入11位口腔和口咽鳞状细胞癌患者及11位健康人,初步比较分析唾液菌群;③ 两组唾液菌群存在差异,菌群变化可能反映疾病进展及临床前提条件,如:年龄、饮酒、肿瘤大小、淋巴结状况、吸烟习惯和肿瘤HPV阳性;④ 绘制口腔和口咽鳞状细胞癌患者的菌群变化图谱,可提高对疾病病理生物学的认识,有助于设计新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The salivary microbiome as an indicator of carcinogenesis in patients with oroph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 pilot study
2017-07-19 DOI: 10.1038/s41598-017-06361-2
ISME:气候变暖改变土壤菌群,促进有机碳分解
The ISME Journal[IF:9.664]
① 气候变暖显著增加底层的土壤有机质(SOM)的分解;② 十年气候变暖促进了高草草原底层SOM的分解,这种促进作用主要与菌群功能基因结构的变化相关;③ 与对照土壤相比,菌群在温暖土壤中具有相对高丰度的关键功能基因,这些基因参与降解具有不同抗性的有机物质;④ 气候变暖可能很大程度上改变底层中巨大的古土壤有机质的稳定性,有助于碳循环与气候之间的长期正反馈。
Warming enhances old organic carbon decomposition through altering functional microbial communities
2017-08-01 DOI: 10.1038/ismej.2017.48
ISME:古老菌群如何在冻土中生存数千年?
The ISME Journal[IF:9.664]
① 在永久冻土中,微生物可在营养不良、零度以下、低水高盐的环境下生存数千年;② 分析年代增长及相关压力是否驱动冻土菌群组成及功能的适应性变化;③ 对数万年前的永久冻土进行分析,发现岁月变迁改变了冻土菌群组成并降低了菌群多样性;④ 基于测序结果的古植被重建发现,菌群组成和功能的改变与植被多样性无关,是菌群在极低温下的生存策略决定的;⑤ 策略包括依赖生物矿物质再循环、基因水平迁移、趋化性、休眠、环境感知、应激反应。
Microbial survival strategies in ancient permafrost: insights from metagenomics
2017-07-11 DOI: 10.1038/ismej.2017.93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热心肠先生,沈志勋,桃李不言,Archie,this little piggy,女巫,彦 昭昭的妈妈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0728 | 中国学者Cell重磅亮剑:大肠癌耐药,细菌是帮凶~
0726 | 辟谷断食,真能减肥促长寿?12文详解科学方法~
0725 | 开天辟地:又一重要器官的菌群研究获历史性突破~
0724 | 粪菌移植又立功,尿道感染、腹部包块缓解甚至消失~
0723 | 中国人要怎么吃,才能不长胖?耐药基因在中国肆虐?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热心肠日报的内容